Menu
百甘肃:厉兵秣马,向贫困发起总攻

8个深度贫困县、395个贫困村、17.5万贫困人口还未脱贫……在甘肃这块东西长达1600余公里的狭长土地上,脱贫攻坚工作的难度仿佛地形一样也被“拉长”了。在脱贫攻坚最吃劲的阶段,甘肃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力争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时强调,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目前,全国尚有52个未摘帽贫困县,甘肃占了8个,这些贫困县作为贫中之贫、难中之难,将如何与全国一道脱贫奔小康?

近日,甘肃省委书记林铎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说:“当前国家制定的脱贫政策体系十分完备,扶贫资源、资金、力量等‘武器弹药’更加充足,再加上我们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扶贫经验,在这几年奠定的比较好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完全有决心、有信心,也有把握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如期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脱贫有后劲,甘货甘味齐飘香

“把守”着甘肃东大门的天水市,在2012年的时候,2491个行政村中接近一半是贫困村,有112.18万贫困人口分居在大山深处。一路走来,天水市依托产业扶贫找准发展“脉门”,特色产业泉涌,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更加多元化,确保了脱贫效果的持续稳定。经过数年的努力,天水市贫困人口减少到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6.45%降至0.68%。

产自天水的大樱桃因其果实个大、色泽艳丽、营养丰富而备受青睐。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马河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温室大棚里,色泽光亮、个头饱满的大樱桃挂满了枝头。“这些樱桃树我‘照顾’了整整5年,再过几天就要丰收了。”马河村村民马香莲满是期待。

发展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马河村四面环山,有类似于盆地的小气候优势,这里日照时间长,恰巧适宜大樱桃生长。“我们种植的樱桃春季开始上市,因为品质上乘供不应求,每斤售价能到120元。”马河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中心主任马勇说。

近年来,马河村开始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为主体的扶贫产业,充分调动全村劳动力,基本实现户户有出路、人人有事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立后,引进了适宜当地种植的樱桃品种,并采取科学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农业人力需求大,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马勇说。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龙山镇马河村村民正在查看樱桃的生长情况。 黄帆摄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落成后,马香莲深有感触:“以前我们种的玉米、小麦等作物,亩产最多800斤,根本挣不到钱。现在我在这里打工种樱桃,有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的孩子。我爱人在外打工,我们家每年都能存一些钱,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马河村大力发展现代高优农业,打造了总面积达2981亩的马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了2家果品公司,成立了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投资5400余万元,吸纳社员645户3225人,贫困户364户1638人。经过多年的努力,马河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289户1340人,下降到如今的12户52人,贫困发生率从41.7%降至1.6%。

马河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是甘肃的缩影。总攻时刻,甘肃省持续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引进更多带动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实施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提升合作社带贫能力。

据了解,甘肃省坚持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和“五小”产业为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加快培育壮大特色扶贫产业。2019年,全省六大特色产业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出栏量和产量分别增长3.7%、5.4%、7.4%、18.5%、2.2%、11.1%,六大特色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依托产业支柱,困难群众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得以稳步提升。

此外,甘肃省将以贫困村产业培育、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和人居环境干净整洁为挂牌督战目标任务,确保剩余17.5万贫困人口中6万人左右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确保未退出的394个贫困村达到行业验收退出标准如期退出,助推8个未脱贫县如期摘帽。

搬迁挪出穷窝窝,安居乐业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