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纽约时报》评《乔布斯》:一部PPT一般的电影
艾什顿·库彻在电影《乔布斯》里
史蒂夫·乔布斯要是知道,自己的传记电影的吸引力和PPT差不多,一定会气得发疯。不仅因为微软的PowerPoint软件等同于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公司会议,也是因为微软本身就是乔布斯最喜欢的靶子。他说过:"微软唯一的问题就是没品位。"还有"他们做的都是三流产品"。2011年,乔布斯因胰腺癌并发症逝世,卒年56岁,生前他一直把自己当做艺术家,在谈起麦金塔电脑(Macintosh)的设计时曾说:"伟大的艺术拓展自己的品味,而不是模仿他人的品味。"
在阿什顿·库彻(Ashton Kutcher)主演,乔舒亚·迈克尔·斯坦(Joshua Michael Stern)导演的电影《乔布斯》(Jobs)中,唯一被拓展的只有历史记载。浓缩和删减是任何传记都无法避免的。这部电影只有两个小时,拍的却是近些年来世界上最重要的公众人物之一,可以想见它省略了许多著名的积怨、被遗忘的同伴乃至声名显赫的冒险事业。重点不在于有所省略,而在于省略了谁,省略了什么东西。这部电影只集中于乔布斯的早年生涯,忽略他曾于1986年投资皮克斯(Pixar)公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鉴于该片制作者们没能身处乔布斯的困境与纠葛,所以省略了一个名叫"施乐公司"(Xerox Corporation)的小角色自然也没什么大不了。
1979年,乔布斯拜访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研究中心,发现这家公司--用他的话说是--"正坐在金矿上"。这是个老生常谈的故事,部分是因为他欣赏施乐公司的若干创意。他后来说,正是在这次访问中,他看到了"电脑未来注定的样子"。在电影中,这顿悟的一刻似乎出现得更早,发生在他吃了迷幻药后。当时是20世纪70年代初,史蒂夫从大学辍学,光着脚四处流浪。有一天他和朋友克里珊·布伦南(Chrisann Brennan,阿娜·欧蕾利Ahna O'Reilly饰)和丹尼尔·科肯特(Daniel Kottke,卢卡斯·哈斯Lukas Haas饰)在野餐上吃迷幻剂助兴,高潮到来时,史蒂夫感觉在一片田野上漂浮,镜头围着他打转,阳光照耀在他身上,他展开双臂,迎向广阔无边的世界。
不久后,史蒂夫就开始拥抱自己的命运,他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乔什·盖德Josh Gad饰,他的演绎敏感而充满同情)合作,开始思考更宏大的问题:苹果电脑与它所带来的技术革新。一切都发展得非常快,上一分钟史蒂夫还在家中的车库里组装第一台苹果电脑,下一分钟就开始和投资者迈克·马克库拉(Mike Markkula,德蒙特·莫罗尼Dermot Mulroney饰演)一起倒弄数字了。史蒂夫经历了好坏起伏,喜怒哀乐(主要是和男人,女人很少提及);但自从他开上了保时捷,住进一栋只有一幅爱因斯坦招贴画的大宅后,情节就开始变得沉重起来,背景音乐呼应着这个轨迹:《生活一直很美好》(Life's Been Good)、《迎接变化》(Roll With the Changes)、《你能做到(不管怎样)》(You Can DoWhatever)。
影片剧本由马特·怀特利(Matt Whiteley)创作,在片尾的镜头里,人到中年的乔布斯做着人们认为他最擅长的事情:推出新产品。库彻轻声细语,拱着背,看上去确实有点像年轻时的乔布斯,在他用刀锋般的眼神淡淡地瞥着其他角色时,让人感觉选角工作好像超乎了人们的预期。但是有些演员有能力超越薄弱的剧情,库彻却没有这个本事,而且他没有从斯坦导演那里得到任何帮助,也没有接受什么真正的指导。库彻倾向于用心满意足的小小微笑处理各种感情戏,这种处理很不合适,因为这让人联想起他代言数码相机的经历。
更大的问题在于影片编导们,他们没找到方式去表达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2011年出版的授权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中列举的"热情、完美主义、魔鬼、欲望、艺术感、残暴与控制欲"。斯坦与怀特利堆砌了乔布斯的很多层面:他大叫,傻笑;背景音乐欢欣鼓舞地响起,之后又减弱,消失。其他人互相告诉对方,也告诉乔布斯他究竟改变了什么,但这是为什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片中提到他被领养的经历,以及他起先拒绝承认的女儿,但没占多大分量,过一会儿观众就把这事忘了。"伟人创造历史"的理论一直在影片中回响,这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对于乔布斯这样一个一直保持神秘隐晦的焦点人物来说,就更加令人不能满意了。
(编辑:ruo)
加入收藏 (0人收藏) 复制链接地址